一、什么是信息技術服務:
信息技術服務(即IT服務)指供方為需方提供如何開發、應用信息技術的服務,以及供方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提供支持需方業務活動的服務。常見服務形態有信息技術咨詢服務、設計與開發服務、信息系統集成服務、數據處理和運營服務及其他信息技術服務。
二、信息技術服務核心要素:
1、人員
人員是指IT服務生命周期中各類滿足要求的人才的總稱,ITSS規定了提供IT服務的各類人員應具備的知識、技能和經驗要求,目的是指導IT服務提供商根據崗位職責和管理要求 “正確選人”。
人員要素所面臨的挑戰
人員知識、技能和經驗評估難;
不同人員交付同一IT服務的質量不一致;
人才流動率高,很難建設穩定的服務團隊;
人才招聘難,很難形成合理的人力資源池。
人員專業化的必要性
有助于建立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,保障業務連續性和穩定性;
有助于改進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,提高人才培養質量;
有助于優化人力資源管理,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。
2、過程
過程是通過合理利用必要的資源,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一組相互關聯和結構化的活動,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確保服務質量的關鍵要素。通過按照ITSS要求建立簡潔、高效和協調的流程,能有效地將人員、技術和資源要素連接起來,指導服務人員按規定的方式方法正確地做事。各類IT服務的典型過程如圖所示:
過程要素所面臨的挑戰
過程沒有明確定義,完全按照操作人員的個人習慣執行;
過程定義不清晰,不具備按照過程管理思路執行的價值;
過程定義太復雜,執行效率嚴重下降甚至影響業務運營;
沒有明確的過程目標,操作人員不清楚每一項活動應該做到什么;
對過程沒有監督,不清楚過程的穩定性;
對過程沒有考核,不能得到持續改進。
過程規范化的必要性
確保過程可重復和可度量;
有效控制因未明確定義而引發的潛在風險;
通過對過程進行評價和度量,可持續提升過程的效率;
通過過程實現規范化管理,可持續提高IT服務質量;
通過規范化的過程管理,提高效率,減少人員和成本的投入。
3、技術
技術是指交付滿足質量要求的IT服務應使用的技術或應具備的技術能力,以及提供IT服務所必須的分析方法、架構和步驟。在提供IT服務過程中,可能面臨各種問題、風險以及新技術和前沿技術應用所提出的新要求,服務供方應根據需方要求或技術發展趨勢,通過自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非自有核心技術的學習借鑒,具備發現和解決問題、風險控制、技術儲備以及研發、應用新技術和前沿技術的能力。
技術要素確保IT服務提供商能“高效做事”,是提高IT服務質量方面重點考慮的要素。
技術要素所面臨的挑戰
為滿足企業的目標和業務需求,組織對IT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;
激烈的市場競爭,也使得組織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;
低成本、高效率的服務需求,對組織的技術研發和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技術體系化的必要性
提高IT服務質量、降低IT服務成本;
減少人員流失帶來的損失;
及時應用和推廣成熟技術;
做好新技術研發和儲備;
在提供IT服務中使用一致的技術標準。
4、資源
資源是指提供IT服務所依存和產生的有形及無形資產,如咨詢服務供方為滿足需方的需求,提供咨詢服務所必須具備的知識、經驗和工具等。
資源要素確保IT服務提供商能“保障做事”,主要由人員、過程和技術要素中被固化的成果和能力轉化而成,同時又對人員、過程和技術要素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。
資源要素所面臨的挑戰
忽略資源的價值,投入不夠,導致資源不足;
對資源的使用不重視,重復投資現象嚴重;
缺乏利用資源的統一規劃,資源的利用率不高;
資源的更新不及時,與市場需求、技術研發脫節。
資源系統化的必要性
統籌資源開發利用,確保與業務運營、技術研發協調一致;
確保提供滿足質量和成本要求的IT服務;
明確各類資源管理的要點,提高資源使用率;
結合市場和業務發展需求,確保能及時更新資源,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和使用質量。
三、信息技術服務生命周期
ITSS定義的IT服務生命周期由規劃設計、部署實施、服務運營、持續改進和監督管理五個階段組成,并規定了IT服務生命周期各階段應遵循的標準,涉及咨詢設計、集成實施、運行維護及運營服務等領域。
IT服務生命周期的引入,改變了IT服務在不同階段相互割裂、獨立實施的局面。同時,通過連貫的邏輯體系,以規劃設計為指導,通過部署實施、服務運營,直至持續改進,同時伴隨著監督管理的不斷完善,將IT服務中的不同階段的不同過程有機整合為一個井然有序、良性循環的整體,使IT服務質量得以不斷改進和提升。
1、規劃設計
規劃設計是從客戶業務戰略出發,以需求為中心,參照ITSS對IT服務進行全面系統的戰略規劃和設計,為IT服務的部署實施做好準備,以確保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IT服務。在整個IT服務過程中,規劃設計階段處于IT服務生命周期的最前端。
關鍵因素:
確保全面考慮業務戰略、團隊建設、管理流程、技術研發、資源儲備的規劃設計;
確保規劃設計的內容和結果得到管理層的承諾和支持;
確保規劃設計的內容和結果得到相關干系人的理解和支持;
對規劃設計的內容和結果進行測量、分析、評審和改進。
2、部署實施
部署實施是在規劃設計的基礎上,基于健全的IT服務項目組織結構和規范化的項目管理,執行規劃設計階段所確定的方針、策略和方案,部署新的IT服務或變更的IT服務,包括落實新的組織結構、運行新的或變更后的管理體系、建設支撐服務運營的工具系統、提供有效的資源保障。部署實施階段是銜接規劃設計與服務運營的中間階段。
關鍵因素:
確定可度量的里程碑和交付物,以及交付物的驗收標準;
對服務資源的準確預測,并確保資源的可用性和連續性;
管理和統一IT服務相關干系人的期望;
服務目標清晰;
形成標準操作程序或作業指導書。
3、服務運營
服務運營是根據服務部署情況,依據ITSS,采用過程方法,全面管理基礎設施、服務流程、人員和業務連續性,實現業務運營與IT服務運營融合。從整個IT服務生命周期來看,IT服務運營階段通常占IT服務整體生命周期80%左右的比重,不僅影響組織的運行效率和效益,也影響客戶對服務的感知及供需雙方未來合作的連續性。
關鍵因素:
服務交付結果滿足業務運營需求;
服務促進了需方業務價值的提升;
服務質量的一致性及標準化能力;
全面跟蹤和理解需方需求變更;
具有有效運行的知識管理體系;
具有有效信息安全管理方法、手段和工具。
4、持續改進
持續改進是根據服務運營的實際情況,定期評審IT服務滿足業務運營的情況,以及IT服務本身存在的缺陷,提出改進策略和方案,并對IT服務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和部署實施,以提高IT服務質量。
關鍵因素:
準確采集和分析數據,形成典型樣本;
實施持續改進的人員具備匹配的知識、技能和經驗;
改進的有效性得到有效度量和評估;
現有人員技能能夠支撐持續改進;
現有的技術和資源足夠支撐持續改進。
5、監督管理
監督管理是依據ITSS對IT服務服務質量進行評價,并對服務供方的服務過程、交付結果實施監督和績效評估,從而確保實現預定的IT服務質量。
關鍵因素:
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;
制定合理的服務測量指標KPI;
使用適合的服務績效指標獲取工具;
定期實施服務監督和跟蹤;
定期評價IT服務質量和評審服務效果;
定期實施客戶滿意度調查,并對結果進行分析。